赋分制度相较于传统高考模式的各科成绩相加,规则确实要更加复杂难懂,但在新高考选科模式下,赋分制度其实是相对科学合理的。目前在31个高考省份中,已经有29个地区采用了高考赋分制度,绝大多数考生都有部分科目需要先进行赋分再计入总成绩。那么新高考赋分制对哪些学生比较有利呢?其究竟是如何计算的?赶快来了解一下吧!
新高考赋分是加分还是减分?
新高考赋分并不是简单的加分或减分,而是通过既定的规则进行转换,将学生单科卷面分转化成标准化分数,使该科成绩具有可比性,以便体现各位考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让考生们在更加公平公正的环境下竞争。
以上叙述大家可能不太好理解,接下来小编以采用“3+1+2”模式的河北省赋分制度为例给大家进行讲解:
河北省自实施新高考模式后,高考计分便采用了赋分制,每位考生的化学、生物、政治、地理科目分数都需先进行赋分再计入总成绩。那么为什么这四门科目必须要赋分呢?这是因为河北省考生主要按照首选科目会分成物理类和历史类两大群体,两类考生会分列计划、分开划线、分开投档录取。同一科类的考生,他们的语数外及首选科目(物理/历史)都使用同一试卷,因此这四门科目的成绩可以直接进行比较。但涉及再选科目,不同学科试题难度差异和报考相应学科的考生群体不同,比如有的选物化地、有的选物政生等等,化学、生物、政治、地理这四门科目的成绩并不能直接进行比较,毕竟试卷、题型、难度等都不一样,卷面分不具有可比性。因此河北省采用了赋分制,将不同科目的原始分均按照赋分规则转换为等级分再计入总成绩。
目前河北省采用的是“3+1+2”省份通用的“五等级”赋分方案,转换时赋分起点为30分。具体赋分规则为:将单个选考科目的考生群体原始分从高到低排序,划分为A、B、C、D、E五个等级。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通常为A等级15%、B等级35%、C等级35%、D等级13%、E等级2%。再将A至E等级内的考生原始成绩,依照等比例转换原则,分别对应转换到相应的分数区间。通过公式计算得出考生的等级转换分,也就是赋分后的单科成绩。转换后的等级分1分1档,考生排序不变。
河北省高考赋分对照表 | |||||
等级 | A | B | C | D | E |
比例 | 约 15% | 约 35% | 约 35% | 约 13% | 约 2% |
赋分区间 | 100-86 | 85-71 | 70-56 | 55-41 | 40-30 |
等级分转换公式如下:
(Y2 - Y) /( Y - Y1)=( T2 - T) /( T - T1)
其中,Y1、Y2分别表示原始分区间的下限和上限;T1、T2分别表示等级分区间的下限和上限;Y表示原始分;T表示等级分。
再举个具体一点的例子,假设河北考生小丁化学科目原始分为75分,在全省单科考生中处于前22%,据赋分对照表可以得知小丁成绩排在等级B,对应的转换分区间为85~71。假设B等级的原始分数区间为82~61分,那么小丁化学科目的赋分成绩可按照转换公式进行计算:
Y1=61、Y2=82、T1=71、T2=85、Y=75
(82-75)/(75-61)=(85-T)/(T-71)
最终得出考生小丁化学科目的等级分为T≈80.33,四舍五入后的分值为80分。
以此类推,将所有考生两门再选科目的成绩进行赋分转换,解决了选考科目卷面分不具有可比性的问题,再将等级分计入考生总分,同类考生的总成绩便可进行比较、排序。
新高考赋分对哪些同学有利?
1、统考科目(语数外)成绩较好的学生。语文、数学、外语是所有新高考省份都无需进行赋分的科目,不论学生这三科排名在前还是在后,都会直接按照原始分计入总成绩。如果学生在统考科目能有相对突出、稳定的表现,那么选考科目赋分后受到的影响不会太大,与其他学生竞争时会更占优势。
2、成绩处于中等偏下的学生。想在赋分制度中占据优势核心因素并不是卷面分,而是单科成绩排名,分数再高如果排名靠后,赋分后反而分数可能会有所下降。如果成绩中下的学生选择难度较高的科目,分数和排名肯定都上不去,劣势比较明显;因此最好选择相对简单、易得分的科目,冲击一下排名,通过等级转换有希望提一下分数。
3、文科(史、政、地)较好的学生。史政地这三门科目都属于易学难精,取得中等分数或及格相对容易,但得高分就比较困难了。一般这三门科目成绩中等的考生比较多,中段考生相对集中,区分度小,很难取得赋分优势;但成绩突出的考生则很容易获取较高排名,能通过赋分获得更高的分数。
4、选科报考人数较多的学生。赋分制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会受到样本容量的影响,如果单科报考人数过少,赋分结果会具有偶然性,成绩会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而报考人数较多的科目,赋分结果会更加科学合理,避免成绩波动。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请以实际情况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