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批次线是考生进入不同层次高校的“资格门槛”,只有达到本科批次线考生才具有报考本科院校的资格,那么批次线是怎么划定的?这也是很多学生非常关心的问题,高考批次线是由省级招生考试机构根据当年全省考生高考成绩和招生计划,按一定比例分批次分别划定录取考生的最低投档分数标准,下面小编将围绕大家所关心的这几个问题展开介绍!
高考批次线是什么意思
高考批次线是由省级招生考试机构根据当年全省考生高考成绩和招生计划,按一定比例分批次分别划定录取考生的最低投档分数标准。通俗易懂点来说高考批次线就是本科线、专科线、特招线等等,只有高考成绩达到或超过批次线的考生档案,才有可能被投档到高校,由高校选择录取。
举个例子,正常情况下本科院校只能招收成绩在本科批次线以上的考生,这也意味着想要报考哪个批次的大学考生的高考成绩就需要达到或超过该批次的录取分数线,所以高考批次线相当于是考生进入不同层次高校的“资格门槛”。
1、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
本科线所对应的院校为本科院校,本科线一般按略多于计划招生数来确定,其计算办法是包括第一批的余数在内从第一批控制分数线往下测, 直到人数比第二批计划招生数有一定余量时,这个分数就是控制分数线。
2、特殊类型招生控制分数线
特招线要高于本科线不少,所以特招线所对应的大学为全国重点大学,根据规定,按计划招生数与考生数的比例1∶12来确定。考虑到志愿兼报等因素,因此分数线确定时并不是机械进行的,而要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
3、高职/专科批次控制分数线
高职/专科批次控制分数线所对应的院校为专科院校、本科院校的专科类专业以及专科类高职专业。专科批次线多在200分左右,这也意味着考生之后达到该分数线才能报考在该批次招生的院校。
高考批次线是怎样划定的
1、统计考生成绩与招生计划
批次线在划定方面会统计考生成绩并参考招生计划,所以省级招生考试机构汇总全省考生高考成绩然后再结合各批次高校的招生计划总数。
2、按比例确定分数区间
在统计考生成绩与招生计划后会按比例确定分数区间,通常以略高于招生计划数的一定比例(如110%~120%)划定分数线。例如某省份本科批次计划招生1万人,则按前1.1万名考生的成绩作为基准,最后一名的分数即为该批次的批次线。
3、综合调整与公示
最后还需结合往年录取数据、试卷难度、考生人数波动等情况进行参考调整形成最终的分数线,然后向社会公布。
具体来说批次线可以分为普通类、艺术类、体育类,具体如下!
普通类
普通类会根据考生高考文化总成绩(含照顾政策分值),区分首选科目,按照本科、高职(专科)招生计划的一定比例,分别划定历史类、物理类的特殊类型录取控制分数线和本科、高职(专科)批次的录取控制分数线。其中特招线主要是用于强基计划、军队招飞、高校专项计划等类型招生。国家专项计划和地方专项计划均执行普通本科批录取控制分数线。
艺术类
根据教育部相关要求和各科类考生高考文化总成绩、专业省级统考成绩,区分首选科目,按照本科、高职(专科)招生计划的一定比例,分别划定各科类本科、高职(专科)批次的高考文化成绩和专业省级统考成绩录取控制分数线。经批准使用校考成绩、戏曲类省际联考成绩作为专业考试成绩的专业,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划定按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
体育类
根据教育部相关要求和考生高考文化总成绩、专业省级统考成绩,区分首选科目,按照本科、高职(专科)招生计划的一定比例,分别划定本科、高职(专科)批次的高考文化成绩和专业省级统考成绩录取控制分数线。
以上内容仅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