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得好不如报得好”这句话在某些考生眼里可能过于夸张,但实际上即便对于高分考生来说,高考志愿也不是随便填一填就能轻松录取的,想要考上心仪的院校和专业,就必须科学合理地填报志愿,否则有再高的分数也可能被高校退档。“冲稳保”是高考专家最为推荐的一种填报策略,考生采用该种方法时应如何分配志愿?快跟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冲稳保在多少位次之间?
“冲稳保”是高考生极为常用的一种志愿填报策略,指的是考生结合自身分数位次将志愿分为冲刺、稳妥、保底三层梯度进行填报,这样是为了在能力范围内尽量考上较好的院校和专业,同时尽量降低落榜的风险。
那么冲、稳、保三个档位分别要保持多少位次的差距呢?冲刺型志愿一般在分数和位次上需要略高于考生自身水平,但目标也不宜定得过高,预估比自身位次高出10%~15%以内即可。如果考生在全省位次在5000名,那么可以选择位次在4250~4500名之间的院校作为冲刺目标,说不定能有机会捡漏。
稳妥型志愿在分数和位次上比较接近或略低于考生自身水平,最好选择自己最感兴趣同时有一定录取把握的院校及专业,论位次大概在考生所处位次的上下5%即可。如考生在全省位次在5000名,可以将位次在4750~5250名之间的院校放在稳妥档位,这些志愿大概率是能录取的。
保底型志愿可以说是考生录取的底线了,在分数和位次方面必须低于考生自身水平,大概要保持在低于15%~25%的水平即可,数量不能太少,其主要起到一个防止意外滑档、退档的作用,确保考生能有学可上。若考生位次为全省5000名,保底型志愿的位次大概要在5750~6250名之间。
当然以上关于位次的安排只是一种报考建议,在实际的志愿填报过程中考生可根据自身及高校的情况进行调整,在大多数情况下梯度填报生很有必要的,能够有效增加考生被好学校、好专业录取的几率。
报志愿冲稳保最佳比例
在新高考省份中,各省、各批次的志愿数量均设置得不同,考生在按照“冲稳保”策略填报志愿的同时,对于各档位的志愿数量设置可根据个人情况自行调整。以下仅为小编个人较为推荐的分配类型,仅供参考:
45个志愿分配比例
激进型——冲23个、稳11个、保11个
常规型——冲15个、稳15个、保15个
稳妥型——冲10个、稳15个、保20个
96个志愿分配比例
激进型——冲50个、稳23个、保23个
常规型——冲32个、稳32个、保32个
稳妥型——冲20个、稳40个、保36个
40个志愿分配比例
激进型——冲20个、稳10个、保10个
常规型——冲13个、稳14个、保13个
稳妥型——冲8个、稳16个、保16个
12个志愿分配比例
激进型——冲6个、稳3个、保3个
常规型——冲4个、稳4个、保4个
稳妥型——可放弃冲刺档位志愿,稳6个、保6个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请以实际情况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