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中各种与人数相关的概念总是令人混淆,像高考报名人数、统考人数、上线人数、录取人数、投档人数、招生人数等,这些概念有联系又存在区别,可能不太好辨别。但这些数据对于考生来说都有参考价值,是志愿填报时重要的参考依据,掌握和了解这些数据是非常有必要的。接下来小编就来带大家了解一下投档计划数与招生人数,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帮助。
投档计划数是招生人数吗?
不是。高校投档计划数通常是根据招生计划数按照一定比例(不超过120%)制定的,两者在含义及数量方面均有所区别。
招生人数的含义是高校预计招收的考生人数,而投档计划数则是高校预计提档的人数。举个例子,A大学在2025年高考中设置的招生人数为2000人,为了能有筛选生源的余地,同时为了尽量完成招生计划,A大学明确投档比例为1.2,故该省招考办会调取2400人的档案投递给A大学,这2400也就是投档计划数。随着投档比例的调整,投档计划数也会相应变化,如果A大学设定的投档比例为1.05,那么投档计划数就会变为2100。
不过投档人数也并不等同于录取人数,高校调取了超出招生计划数量的考生档案,就是为了能有充足的生源来进行筛选,毕竟不是所有的投档考生都能满足专业录取条件,其中必然有部分考生因各种因素而被高校退档,最终的录取人数也必然少于投档人数。
计划招生满了还会录取吗?
一般不会。招生计划数本身就是高校制定的录取人数上限,在实际录取过程中,高校在完成招生计划后就不会再继续录取考生了。
高考生对于退档这一概念应该有所了解,退档发生的原因有多种可能,其中有一种原因被称为“政策性退档”。政策性退档就是指高校招生实行按比例投档的办法,调取了超过招生计划数的考生档案,录满之后就将多出的所有考生全部退档。由于高校已然择优录取、完成了招生计划,因此即使考生各方面都能满足专业录取条件,也依旧会被退档。除非高校在招生章程中承诺进档不退档,否则在招生计划已满的情况下,考生通常是不会被高校录取的。
也有考生好奇补录和征集志愿是怎么一回事,其实这两种情况都发生在高校未完成招生计划的前提下。参与征集志愿的都是在首轮批次志愿填报中未完成招生计划的高校,其经由考试院组织,会再次对线上未录取考生开放填报录取,且高校在征集志愿中可能会采取降分录取。补录则主要在9月份才会进行,开学报到时可能会有部分考生由于各种原因放弃入学机会,此时会有新的招生名额空了出来,高校便会通过补录来填补空缺。对于落榜考生而言,征集志愿和补录都能提供多一次被高校录取的机会,大家一定要珍惜和把握。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请以实际情况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