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医学院坐落于淮河流域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蚌埠,濒临千里淮河,承山水涵养之灵气,传杏林济世之流芳。那么蚌埠医学院具体有哪些专业可以报考呢?一起来看下蚌埠医学院的专业设置和重点专业是哪些吧!

蚌埠医学院有什么专业:
答:学校设有18个教学单位,开设29个本科专业。具体专业设置如下:
| 学院(系、部、中心) | 本科专业 | 
| 蚌埠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 - | 
| 蚌埠医学院公共基础学院 | 制药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物联网工程 | 
| 蚌埠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 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院 | 临床医学、麻醉学、康复治疗学 | 
| 蚌埠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 - | 
| 蚌埠医学院研究生院 | - | 
| 蚌埠医学院体育艺术部 | - | 
| 蚌埠医学院检验医学院 | 医学检验、临床输血 | 
| 蚌埠医学院护理学院 | 护理学 | 
| 蚌埠医学院医学影像学院 | 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技术 | 
| 蚌埠医学院药学院 | 药学、药物分析、临床药学 | 
| 蚌埠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 预防医学(五年制)、食品卫生与营养学(四年制)、应用统计学(四年制) | 
| 蚌埠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 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医学科学 | 
| 蚌埠医学院精神卫生学院 | 精神医学、应用心理学 | 
| 蚌埠医学院卫生管理学院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工程、健康服务与管理 | 
| 蚌埠医学院口腔医学院 | 口腔医学 | 
| 蚌埠医学院全科医学系 | - | 
| 安徽省全科医学发展研究中心 | - | 
重点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医学检验
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医学检验技术
省级特色专业:临床医学、药学、医学影像学、生物科学、预防医学
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药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护理学
蚌埠医学院各专业分数线:
(本数据为2021蚌埠医学院在河北省物理类专业分数线,仅做参考)
| 专业名称 | 录取批次 | 平均分 | 最低分/最低位次 |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本科批 | -- | 490/96770 | 
| 临床医学 | 本科批 | -- | 535/55619 | 
| 护理学 | 本科批 | -- | 500/87151 | 
| 制药工程 | 本科批 | -- | 504/83397 | 
学校简介:
1958年7月,为加快安徽建设,改变皖北地区人民群众缺医少药的局面,国家决定由原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援建创立蚌埠医学院。
学校现为安徽省省属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是国家首批具有学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国家首批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国家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试点高校、国家首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硕士研究生推免高校、安徽省高校综合改革首批试点单位、安徽省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岗位设置单位,是暨南大学、陆军军医大学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单位。学校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教育部临床医学“5+3”改革试点高校。
现有龙子湖校区、治淮校区、宏业校区、淮上校区和高铁校区,占地面积1760余亩,是安徽省园林式单位和绿化模范单位,安徽省首届教育系统文明单位和安徽省第十一届文明单位。
学校坚持“以医为本、以本为本、以生为本、以质为本”办学理念,现拥有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5个学科门类,29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2289名,硕士研究生2247名(含留学生);有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拥有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特色(品牌)专业,11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国家级重点专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23个省级重点专科和重点培育专科、2个特色专科,2个国家新药Ⅰ期临床研究基地,1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核心合作单位”,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安徽省高校高峰学科,8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医护员工近6000人(含直属附属医院),专任教师中教授140人、副教授360人,硕士生导师909人、联合培养单位博士生导师1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89人,硕士学位的教师597人;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省级教学名师等55人,省级教学团队15个;有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省卫生系统青年领军人才、江淮名医等62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0余人,聘请两院院士、国家杰青等知名学者29名担任特聘教授。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根据实际情况分析。